三上数第二、三单元(9 课时)
课题 | 《认识千克》 | 课时 | 第一课时 | 总计 | 3 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在具体生活情境中,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,通过看一看、称一称、拎一拎、数一数、说一说等活动,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。 常识目标:在实践活动中,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,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一是利用经验去判断:用手掂,一是借助工具来判断:用秤称。 | 巧用对比,感受质量 ①大小不同的两盒物品。(大的重,小的轻) ②大小相近的两盒物品。(小的重,大的轻) 学生掂一掂进行验证。 小结:原来我们生活中并不一定大的物品就重,小的就轻。
相机出示各种秤。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,教师相机补充。 | 1.猜一猜:哪一盒重?哪一盒轻?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两盒物品的轻重? 2.提问:怎样才能准确知道这两种物品有多重呢?(用秤称一称) | ||||
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、具体,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,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。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、掂一掂、猜一猜、称一称,以增加学生对 “千克”的感性认识,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。
| 联系生活,认识千克 一、认识千克 1.出示并认识台秤 小组内交流并汇报。 交流内容: 称一般物体有多重,通常用千克作单位,用符号Kg表示。 台秤的秤面上有数,秤面上指针指着数字几,表示有几千克。 如果秤面上指针不是正好指着数字几,那靠近数字几就大约是几千克。 2.全班交流。 二、建立1千克概念。 1.出示包装袋上标注1千克的物品。 放在台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。 学生拿在手里掂一掂,感受1千克。 2.出示1千克大米,让学生掂一掂,和心中的1千克进行比较。 放在台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。 学生拿在手里掂一掂,再次感受1千克。 3.估一估: 1千克的数学书大约有几本? ② 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几个? 用台秤操作并验证。 学生拎一拎,强化1千克的感受。
三、感受几千克。 1.称一称你书包大约多少千克? 2.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,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,并拎一拎。 |
提问:仔细观察这个台秤,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?
追问: ①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,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? ②想一想:1千克鸡蛋约有17个,照这样计算,2千克鸡蛋约有几个?
| |||||
学生通过各种活动,建立1千克的感念,并尝试将自己的对1千克的感受与某个或某些物体建立联系,为接下来学生感受几千克提供了很好的参照。
| 巩固练习,丰富体验 (一)适应练习。 1.完成第29页“想想做做”第1题。 2.完成第29页“想想做做”第2题。 (二)比较项练习。 完成第29页“想想做做”第3题。 |
思考:下面袋里的食品各有多少千克?净含量是什么意思?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,指针是不是就指着1千克上呢?为什么?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认识千克 kg 1千克的数学书大约有( )本。 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( )个。
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 ||||||
课题 | 《认识克》 | 课时 | 第二课时 | 总计 | 3 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使学生认识小型电子称,通过掂一掂、称一称、数一数、说一说等活动,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“克”;初步学会用“克”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,会用“克”表示物体的质量;认识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,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。 常识目标: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;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,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学生认识了千克后,称比较轻的物品时,不合适继续使用“千克”作单位,产生使用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,从而引入克这一质量单位。
| 设置冲突,引入新课 谈话: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千克,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吗? 出示1小包膨化食品。 说说你的想法。 小结:它的质量太轻了,用千克做单位无法称出它的质量,该怎么办呢?(板书课题)
|
猜一猜:这包膨化食品的质量是多少?与1千克相比呢?
| ||||
这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,同时也引发他们探索1克到底有多重的心理需求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称一称、掂一掂等活动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1克和几克的实际轻重。
让学生根据一袋盐的重500克,两袋盐重多少克,然后再称一称,然后比较得到的两个结果,从而明确1千克=1000克。在此基础上,让能够进行简单的千克与克的换算。
| 联系生活,认识克 (一)认识克 1.提问:你对克已经有了哪些了解? (板书:) 2.小组交流。 结合学生的交流内容小结: 称比较轻的物品,常用克做单位,用符号g表示。 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会用小型电子秤。 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。 3.全班交流 (二)建立一克的概念 1.小组合作:用电子称称出10克黄豆。 ①称一称:称出10克的黄豆 ②数一数:10克黄豆有多少粒? ③算一算:1克黄豆有多少粒? ④掂一掂:1克黄豆的重量。 2.全班交流: ① 10克黄豆有( )粒,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,为什么用“大约”?因为黄豆有大有小。 1克花生大约有几粒?你是怎么思考的? 3.谈话:现在你们对1克有了深刻的感受,根据你的感受,你觉得2分钱的硬币大约多重呢? 学生估算后自学书31页。 了解2分硬币,1角硬币,1元硬币分别重多少克。 (三)感受几克,几十克 出示一包面纸,一本数学书和文具盒的质量。 学生先估一估,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? 用秤称一称并验证。 ④ 用手掂一掂。 (四)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 明确题意,2袋盐的重量是多少?可以用1千克表示,也可以用1000克表示。所以得出结论:1千克=1000克,并掌握读法。 |
什么是克?1克有多重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?怎么称?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? | |||||
通过练习进一步建立千克与克的认识。 | 分层练习,丰富体验 (一)适应练习 1.“想想做做”第1题 2.“想想做做”第2题 说说如何读出来的。 3.“想想做做”第3题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1克重,比1克轻的物体有哪些? (二)比较练习 1.“想想做做”第4题 交流换算时怎么想的? 2.“想想做做”第5题 小组合作称出5克盐,看看有多少。 3.“想想做做”第6题 观察图意并解答,交流自己的方法。
|
进一步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“净含量”。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认识克 g 什么是克?1克有多重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?怎么称?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? 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
课题 | 《练习五》 | 课时 | 第三课时 | 总计 | 3 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,熟练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互化,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。 常识目标:学会灵活、合理地选择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,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 | 知识梳理。 关于千克与克,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? | 关于千克与克,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? | ||||
用比较大小的方式,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差质量单位的进率和换算方法
通过估计解决实际问题,培养学生估计物品轻重的能力,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。 | 分层练习。 基础练习 1.第1题 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,说说你的想法。 2.第2题 用线连一连,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高训练 3.第4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。 组织交流汇报。 综合训练 4.第6题 理解题目含义: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汇报:说说你的想法。 5.思考题 (1)学生自己思考。 (2)小组交流讨论。 (3)全班交流汇报:说说你的想法。 | 出示情景图提问: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?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? 估一估:篮球大约有多重?乒乓球大约有多重?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?
提问: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?怎样算? | |||||
| 全课总结。 (1)读一读“你知道吗?” (2)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,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。 |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练习五 1千克 =1000克 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 ||||||
课题 | 《长方形和正方形》 | 课时 | 第一课时 | 总计 | 6 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使学生通过观察、操作、思考和交流等活动,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,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,认识长方形的长、宽和正方形的边长,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。 常识目标: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中,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,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,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本节课是需要学生深入到图形的内部,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去把握图形的特征,形成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理性把握。 | 情境导入 1.回顾激活。 (课件出示三角形、长方形、正方形、五边形和圆)给这些图形分分类。交流: ①提问:哪几种图形是四边形?②指出: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。 2.导入新课。 ①谈话: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、正方形吗?(交流,注意表述的准确性、完整性) ②揭题: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。 |
你是怎样分的?分的标准是什么?在线段围成的图形里,它们各是什么图形?
你能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,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吗? | ||||
让学生经历猜想—验证—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过程,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,充分地让学生观察、操作、思考、交流,引导学生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量一量、折一折、比一比,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征。 | 认识特征 1.研究长方形的特征。 (1)猜想 谈话: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,仔细观察黑板面,课桌面以及手中的长方形纸,(2)验证 谈话:小组合作讨论你们小组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? (3)小组合作研究,教师巡视指导 (4)集体交流。重点提问:(折一折 量一量) (5)总结长方形的特征。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: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,左右两条边相等,四个角都是直角 (6)讲解:在数学上我们将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称为对边,左右两条边也称为对边。于是我们就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。 2.研究正方形的特征。 (1)提问:拿出你们的正方形,小组合作研究,填写研究单! (2)小组合作,教师巡视指导 (3)全班交流。交流时重点提问:你是怎样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? 预设一:量一量。预设二:折一折。提问:怎样折才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?引导学生认识到要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,除了上下左右对折外,还应该沿对角线对折。 (4)总结正方形的特征。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: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,四个角都是直角。 3.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。 重点明确: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4.讲解长、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| 猜一猜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?角有什么特征?4人为一小组合作,互相讨论,将你们小组的猜想写在研究单上!
①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呢?你们的猜想是什么? ②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?你们的猜想是什么?
刚才我们得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。那么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? | |||||
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,逐步内化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。 | 应用拓展 1.“想想做做”第1题。 2.“想想做做”第2题。 展示拼出的图形,说说是怎么拼的。 3.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,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。 4.“想想做做”第3题。 剪出一个正方形。 5.动手测量 (1)完成“想想做做”第4题。 (2)完成“想想做做”第5题。 6.独立完成“想想做做”第6题。 交流:你画的长方形长、宽各是多少?正方形的边长呢? |
(1)照样子剪出图形,再看看是什么图形? (2)说一说,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?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
长方形对边相等,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。 四个角都是直角。
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 ||||||
课题 | 《认识周长》 | 课时 | 第二课时 | 总计 |
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通过看一看、围一围、指一指、量一量等活动,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,初步学会测量、计算简单多边形的周长。 常识目标: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,发展对数学的兴趣,培养交往、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对于周长,学生有所了解的。有学生能从字面上了解周长与长度有关,有学生能结合具体图形指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,还有学生能描画出一般图形的边线长却认为不规则图形没有周长 | 观察操作,初知周长 1.描一描 (出示3张形状不同的书签图) ⑴提问:你能描一描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?在数学书上描一描!(学生动手) ⑵集体交流。提问:(展示学生的作品后电脑动画演示) ⑶总结: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。 2.指一指 ⑴要求:请你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、课桌面和三角尺一周的边线。(学生动手) ⑵集体交流。 ⑶提问:那么什么是它们的周长?你能按照“( )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( )的周长”的句式试着说一说吗? |
1.你是怎样描的?
2.谁来指一指它们一周的边线?
| ||||
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,让他们通过观察、操作、交流,经理由具体实物某个面的“边线长”到平面图形的“周长”这一抽象的过程,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含义。 | 量量算算,理解周长 1.描一描 ⑴用笔描一描。(学生动手) ⑵学生展示后电脑动画演示 2.说一说 ⑴小组讨论! ⑵明确: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周长。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四边形的周长。 3.量一量,算一算 ⑴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三角形和四边形各条边的长度,再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。 ⑵展示学生的算法 测量树叶周长,感受“化曲为直” 1.提问: 2.总结方法:先用绳子围一围,再将绳子拉直 3.小组合作,教师指导 4.汇报展示。 | 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?什么是四边形的周长?
怎样才能得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?
你能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吗?后测量绳子的长度。 | |||||
让学生指一指、描一描、绕一绕、测一测,充分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,才能理解周长的本质属性——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,避免今后与“面积”混淆。 | 实际运用,拓展延伸 1.“想想做做”第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组织交流。提问: 3.数一数 4.⑴提问:用四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。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? ⑵学生讨论 ⑶指名数一数 3.“想想做做”第4题 ⑴说明题目要求,让学生独立做一做。 ⑵组织交流。提问:你是怎样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的? ⑶提问:还有其它方法吗? ⑷提问:哪种方法更简便? 4.猜一猜 ⑴提问:这个长方形被分成两个部分,你能比一比它们的周长吗? ⑵组织讨论交流、汇报。 | 你是怎样思考的?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认识周长 化曲为直 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 ||||||
课题 | 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》 | 课时 | 第三课时 | 总计 |
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,通过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,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,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,会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。 常识目标: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,感受学习周长计算的意义,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围绕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,让孩子怀着好奇心引起的理智上的共鸣,进入认知活动上的探索。
| 1.复习周长 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几条边的总长。 2.这是篮球场,【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篮球场的平面图(暂时不出示数据)】 提问: 3.指出: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。(板书:长方形周长的计算)
| 1.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? 2.①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?② 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?你能指一指吗?③那么,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哪几条边的长度之和?。 | ||||
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,让他们分工合作、操作探究、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并总结。在交流、汇报、比较中感悟体验方法的简便。 | 1.教学例题 (1)(给出数据)提问:这个篮球场长28米,宽15米,怎样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呢?请大家先独立思考,列式计算后再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。 (2)小组交流。 (3)全班交流。预设:①28+15+28+15=86(米);②28+28+15+15=86(米);③28×2=56(米), 15×2=30(米) 56+30=86(米);④28+15=43 (米) 43×2=86 (米) (4)组织比较。 (5)方法优化。提问:上面的四种算法都能够计算出这个长方形操场的周长。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?为什么? 2.教学“试一试” (1)提问: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。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样计算呢?(出示“试一试”) (2)学生独立解答。 (3)全班交流算法。(教师指名汇报,并形成相应的板书) 预设:①25+25+25+25=100(厘米);②25×4=100(厘米) (4)优化算法。提问: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?为什么? 3.小结: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。(将板书补充完整) | 提问:你是怎样计算篮球场的周长的?你能结合算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
①提问: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只有两个,但连加的算式中却给出了4个数据,这是怎么回事? ②提问:第三种算法“28×2=56(米)”计算的是什么?“15×2=30(米)”呢?为什么还要将“56”和“30”相加? ③提问:第四种算法“28+15”算出的是什么?算出的和为什么还要与2相乘?
| |||||
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,自主选择计算方法,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多种计算方法的优劣,主动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。 | 1.做“想想做做”第1题 ⑴说一说每个图形的长、宽(或边长)各是多少。 ⑵独立做题,指名三人板演。 ⑷方法优化。 2.做“想想做做”第2题 ⑵学生独立测量并列式计算。 ⑶集体交流时注重方法的优化。 3.做“想想做做”第3题 ⑴全班读题。
⑶学生列式解答。 ⑷交流:你是怎样列式的?每一步算出的各是什么? 4.做“想想做做”第4题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制作这个镜框所需要的铝合金条的长度,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。
|
⑶交流:每个图形的周长是怎样算的?
⑴讨论: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,需要量出哪几条边的长度?
⑵提问:要求“小华跑了多少米”就是求长方形操场的什么?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
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 ||||||
课题 | 《练习六(1)》 | 课时 | 第四课时 | 总计 |
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、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。 常识目标: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,进一步体会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复习时不仅单纯是知识的复习,更有研究方法、活动经验的回顾与积累。 |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,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、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。 |
| ||||
通过量一量、围一围、画一画、拼一拼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在观察、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。 | 1.第1题 (1)学生自己读题。 (3)总结。 2.第2题 (1)提问:每个图形的一周各是由多少条线段围成的? (2)要求:请你数一数,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? (3)学生独立完成。 (4)展示算法。 | (2)提问:说说下面图形各有什么特点?长方形的角和边各有什么特点?正方形呢?
(5)算法多样化。提问:还有其它不同的算法或数法吗? | |||||
| 能运用所学知识,熟练解决实际问题。 | 1.第3题 2.第4题。 (1)出示题目,让学生自己读题。 (3)学生独立完成。 (4)集体交流,展示方法并优化算法。 3.第5题。 (1)出示题目,让学生自己读题。 (3)学生独立完成。 4.第6题。 (1)出示题目,让学生独立审题。 (2)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。 5.第7题。 (1)提问: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? | 提问:①你是怎样思考的? (2)提问:要求这个花圃四周的栅栏一共长多少米,也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什么? (2)提问:要求这根细线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? (3)小组讨论:要画出这个正方形,先要确定正方形的什么?怎样确定正方形的边长? | 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练习六 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 ||||||
课题 | 《练习六2》 | 课时 | 第五课时 | 总计 |
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,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。会根据不同问题合理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,加深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。 常识目标:通过观察 、测量和计算等活动,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,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
| 1.口算 75-36= 3×15= 12×6= 5×13= 13×4= 4×21= 18×2= 7+23= | 2.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?正方形呢?
| ||||
充分让经历观察、画图、摆拼等直观演示的操作过程,在思辨中进一步巩固周长概念。
| 分层练习,巩固提高 1.第9题 (1)学生独立审题。(2)独立完成。(3)集体交流。(4)明确: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,通常需要知道一条长和一条宽。 2.第10题 (1)读题。(3)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后集体校对。(4)解决第二个问题。③独立列式完成。④校对。 3.第11题。 (1)第1小题 ①学生读题②小组活动拼一拼后独立完成。 ③集体交流:提问: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?宽是多少厘米?周长是多少厘米? (2)第2小题。 ①学生独立审题。②组织小组活动。③集体交流。 4.思考题 (1)要求:观察图形,在课本上描出这个图形的周长?(学生描) (4)全班交流。 (5)提问: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?
|
提问:你是怎样想的?
(2)提问: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问题的?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? ①提问:菜地一面靠墙,可能是哪一面?这样会有几种情况? ②(教师根据回答画图两种情况的示意图)提问:这两种围法中,哪一种围法需要的篱笆最短?为什么? 提问:有几种拼法?如何拼成正方形?
(2)提问: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算出来吗? | |||||
| 课本45页“动手做” |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练习六 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 ||||||
课题 | 《周长是多少》 | 课时 | 第六课时 | 总计 |
| ||
目标引领 | 知识目标:通过实践活动,加深对长方形、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,进一步掌握长方形、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。 常识目标:在操作实践、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,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。 | ||||||
| 板块意图 | 支撑素材 | 核心问题 | ||||
板 块 推 进 |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| 谈话:同学们,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!今天呀,小乌龟和小白兔又要来比赛了。小白兔得意洋洋地说:“哼,这次我肯定赢了!”为什么呢? 原来呀,在赛跑的过程中,小白兔为小乌龟设置了五个关卡,分别有一些题目。只要小乌龟能把题目都做出来了,就赢了,不然就输了。这下小乌龟犯难了,肯定输了,它想请同学们帮帮它,愿意吗? |
| ||||
通过这些活动,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,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,提高测量、计算和估计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, | 1.第一关:说一说。 谈话:比赛开始了,小乌龟在枪声一响后,马上冲出了起跑线,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小白兔为它设置的第一关。 提问: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。 提问:现在谁来指一指这块黑板的周长。(请两位同学上来指一指。)(“量一量。”并请同学上来量一量(指出只要量什么?)量出来后,大家一起算一算周长。 2.第二关:拼一拼。 谈话:真棒,很轻松地就把第一关给过了。小乌龟继续往前爬,来到了第二关,小白兔的问题是: 提问:我们已经学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,那么如果请你们用16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,会拼吗? 要求:同桌两人合作,一个同学拼,一个同学填,比一比哪两位同学合作最出色?拼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最多?(学生动手操作) 提问:请你们猜一猜,都是用16个小正方体拼出来的长方形、正方形,周长会一样吗?(计算各长方形、正方形的周长。) 总结:由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周长是不一样的,而且用同样个数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图形的长宽的长度越接近,它的周长就越小,反之就越大。 3.第三关:比一比。 谈话:你们真聪明!小乌龟开心极了,正在它暗自高兴的时候,前面出现了一个岔道口(出示小黑板),小乌龟想:我走哪一条路更近呢? 小朋友的意见也不统一,那么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,算一算,看看到底该听谁的?(学生拿出纸,自己动手验证。) 汇报结果:一样长的。 第一种:把每条线都量一量。第二种:移一移。 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小乌龟走哪条路近了? 4.第四关:我的设计。 谈话:小乌龟连闯了三关,他正开心极了,信心十足地往前爬着,来到了第四关。看看这一关有什么难题呢? 请两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。 5.第五关:估一估。谈话:终于到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关了,这一关又是什么呢?“眼力大考验” 要求:老师出示一个物体,请你估一估它的周长,然后把估好的数据记下来。然后再量出算出它的实际周长,比一比,谁的眼力最准? 师出示一个五角星、笑脸。(学生估一估。) 提问: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实际周长?同桌合作试一试。 还想进行这样的游戏吗?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,先选好要估的物体,并估好它的周长,然后再量一量、算一算、比一比,谁做的最好?
|
请每个同学找一个物体说一说,并指一指它的周长。
如果要知道这块黑板的周长是多少?你们说该怎么办?
提问:哪个周长最长?哪个最短?你从中发现了什么?(学生讨论,归纳,交流。)
提问:你们来说说看哪条最近呢?(学生观察后,指名回答。)
提问:小乌龟要再这块空地上建一个周长是20米的花坛,我们是它的好朋友,一起来为它献计献策啊,怎样设计呢?(学生自己设计。先设计好的同学把设计贴在黑板上去,其他同学可参观一下。)
| |||||
。 | 你们真棒!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,终于帮助小乌龟又一次战胜了小白兔,小乌龟开心极了!你们开心吗?
|
| |||||
生成生长 | 结构化的板书设计: | ||||||
教学反思 |
|
用户登录